优秀人才网在高校高层次人才招聘网站中,综合实力名列前茅,浏览量,点击率排名行业前列!

引才精选:


YXQW~~SA@E9PRIGKWJ0BOL1.png


优秀2.png


高校新闻

全力办好一流工程教育 加速培养卓越工科人才

2016-10-31 08:33:00  作者:admin  已浏览

25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以来,工程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强大推动力。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年来泽霈巴蜀大地,造福天府之国;自西周到明代修建的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此外,我们的先民还在制陶、造纸、印刷、冶炼、铸造,采盐、采矿、防洪、灌溉、纺织、印染、机械、建筑等各个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卓著成就。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讲到: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由中国先后传到欧洲等地的科技发明至少有26项,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世界从手工生产转向了机械生产,人类由此跨入工业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发电机、内燃机和化工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20世纪下半叶,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近几年来,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着新一轮产业跃迁,量子信息技术、空间工程技术、新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涌现,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性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游牧渔猎到刀耕火种,从蒙昧野蛮到文明开化,从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背后总是伴随着某种重大技术的诞生;而那些重大技术则成为我们把握过去的历史地标。另一方面,从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崛起,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日本的超越,再到第三次产业革命美国的引领,直到现在方兴未艾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群雄并起和中国的异军突起,大国崛起的轨迹无不深刻地昭示,制造业的勃兴和制造实力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工业强则国家强这一朴素真理历久弥新。

一、后全球化时代前期再工业化浪潮下制造大国的制造业战略

随着生产社会化、贸易自由化、商务电子化、经营虚拟化和经济一体化,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虚拟经济大行其道。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德国等当时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实施去工业化政策,并通过装备制造业逐步向海外转移实现了本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外流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金融化空心化严重, 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和实体经济的不断萎缩,最终导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全球爆发,引起人们对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深刻反思,进而触发了再工业化浪潮。这一浪潮伴随与之对应的世界地缘政治重构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再造,表明世界开始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前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解决金融危机造成的大量失业问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应政策,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对工业化改造、升级并引导海外制造业向本土回流。

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后,着力调整经济发展方略,及时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美国制造业。2009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2年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3年进一步推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13年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15%,直接、间接就业人口则升至1703万,比金融危机爆发时的1146万高出惊人的49%

德国制造业实力强大,质量、品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面对美国重振制造业以及中国等制造大国的崛起,为确保德国制造未来,稳固在全球制造业的龙头地位,2010年德国出台《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2011年推出《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2013年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并制定了八个优先行动计划。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构建物理信息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这一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打造智能制造新标准。

法国面对去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双重持续下降的窘境,于2013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该战略为期十年,主要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三大问题,共包含可再生能源、电动飞机和新一代飞行器、智能电网、医学生物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增强现实技术、非接触式服务等34项具体计划。近年来,法国对再工业化政策又进行了深度调整,提出新工业法国II”计划和未来工业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法国力求重塑工业实力,使自身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日本曾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家电和汽车制造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所推行的质量革命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中独树一帜,特色突出。然而,由于过渡依赖精细技艺,忽视新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别是由于缺乏市场敏锐性而错失了难得的发展先机。痛定思痛,2010年日本发布《新增长战略》,2015年又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由此加速发展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制造业在最近二十余年中发生了深刻转变,在从世界工厂高端装备提供商跃进的征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家电、手机、高铁、卫星、无人机、超算、大桥和水电等领域,获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声誉。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更加坚定了从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乃至智造强国中国创造转型的坚强意志。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工程,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新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突破领域及20202025技术发展路线图。

总体而言,在新一轮再工业化浪潮中,世界制造大国聚焦重塑本国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本国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本国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

二、全球重要经济体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

再工业化浪潮相适应,全球重要经济体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工程领导能力、突出科技创新意识等,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国际工程教育主要分为美国体系和欧洲体系。

美国:变革中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大力倡导培养工科人才的5方面能力,即动手设计研究、跨学科学习体验、创新创业、全球化视野和服务学习。2005年美国工程院发表的《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提出了大工程观概念,要求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追求工程机会,倡导工程学位+(人文学科+社会与管理科学等)+企业联合培养,鼓励通过开发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十分重视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环节,并以实习成绩作为取得学位的核心部分,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工程技术、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MIT教育的未来》,不仅大力提倡在线学习、建立全球学习者社区,还积极主张亲身实践、实验学习、混合式学习、体验式教学,崇尚追求卓越。2015年美国明确提出未来10年在122所工科学校中培养至少2万名大挑战工程师,以解决未来的重大工程问题。

在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和变革中,《华盛顿协议》(WA)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WA是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于1989年发起签订的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协议缔约方相互之间承认各方对专业工程教育培养方案进行认证的政策、标准、程序和结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框架。该协议在国际上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目前加入此协议的正式成员国已达18个。

WA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二是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作为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其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OBE)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大特点代表了未来国际工程教育变革的方向。

德国:德国素有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新形势下更加强调以下三方面:一是注重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结合,并侧重于技术和开发研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科技术领域的科研方法,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兼备熟练和高起点的技术执行能力。二是注重系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衔接,高等工程教育机构与企业界保持密切联系,面向国家工业化进程和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三是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优秀工程师。

英国:探索实施三明治教育模式,学生需交替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首先,学生要完成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所需的认知,接着完成两到三年的学习任务,最后一年完成到企业的实践和实操。2011年英国实施开放和了解制造业计划,投资1.25亿英镑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

实施专业认证制度,是英国高等工程教育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英国自上而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和各领域专业委员会(JBM)三级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确保工程教育专业和学位的质量与标准。与认证制度相衔接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包括注册特许工程师(CEng)、注册副工程师(IEng)和注册工程技术员(EngTech)三种类型。此外,注意对精密制造、数字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是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的一大特色。

法国:早在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就建立一批专科学校,拿破仑时期直至当下进一步强化其应用功能,如巴黎路桥、巴黎矿校、巴黎高师、巴黎综合理工等工程师学校,这些学校录取率仅为10%,师生比高(平均1:5),致力于培养精英工程师。它们科研资源丰富,校企合作紧密,其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好、薪酬优。近年来法国成立新型教育机构,出现了以大学技术学院、大学职业学院为代表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机构。

在传承特色精英教育的基础上,法国进一步提出通用工程师概念,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灵活性、整合性与集成性。为此,将学科专业集中,形成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集群。学制上,法国采用“2年预科+3年工程师培养5年学制,其中平均实习时间为18个月。法国还非常注重工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使全面实施欧盟一体化所必需的欧洲教育模式(索邦大学共同声明”-《博洛尼亚宣言》-“欧洲学分)得以建立。

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全国2368所高校中,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占83%2015年工科本科生毕业人数达118万,工科在校生人数达524.7万。2007年中国启动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优先支持农、林、水、地质、矿业、石油、核工业、软件、微电子等工科紧缺人才培养。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2013年中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WA)20166月成为正式会员。加入WA不仅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世界工程教育,特别是WA而言也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2016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一个以工程教育为主题的二类机构“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在中国北京揭牌。

近年来,中国注重产学合作育人,大力推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关注产品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生命周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注重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特别是近期,中国以加入WA为契机,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建立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更密切的联系机制,同时也为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澳大利亚以及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国,在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上也独具特色,享有较高声誉。澳大利亚的教与学模式丰富,内容更新较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过程强化情景式实践教学,采用完全学分制,严格学业考核;注重通过项目课程强化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

日本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实行工业实验室为主和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注重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密切配合,并开发出产学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韩国强调工程教育向需求者(产业界)要求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培养体系靠拢,设立工学教育认证院(ABEEK),实行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完善产学研管合作体系,成立了光州科学技术院、韩国科学技术院、产学协会、公共技术转让联盟,以促进工程技术的开发与转化。

三、高等工程教育深刻变革下卓越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纵观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现状,总体上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这五方面问题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长期以来的学科导向、内容导向和投入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二是培养过程相对封闭,教育界与工业界的对接、对话与互动严重不足,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型和创新性亟待提升;三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缺乏规范的、可操作的、国际实质等效的评价标准;四是工科教育理科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和实操环节亟待加强;五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机械轻智能,重硬件轻软件,重单元(局部)轻系统(整体),重产品轻环境,重技术轻操守,重本领轻伦理,重当前轻长远。简言之,重硬轻软重事轻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五个问题中,前四个问题主要针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第五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

面对当下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生的深刻变革,如何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培养目标而言,如何标度卓越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关键要素。

一是具备系统、宽广、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工程专业技能

这里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工程学等工程科学和材料科学。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工程教育以工程科学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支撑,以培养能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优秀工程师为己任。与科学教育不同,工程教育更注重工程特性,更注意培养和训练工程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以克服工程教育的理科化倾向。

工程师必须首先掌握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及工艺操作等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工程技术人才区别于其他专门人才的第一特征。此外,还需具备更为全面深入的高阶能力。实际上,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是具备成为高效能工程领袖的高级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前三类和后三类分别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高级思维能力。要成为一流工程师,必须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包括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预测的批判性思维;回答问题、进行决策、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新的观点、方案或产品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整体谋划、把握系统内的紧急性和交互性、确定优先级和焦点、决议时权衡判断和平衡的系统思维。

MIT在实施戈登工程领袖计划GordonELP)中,提出高效能工程领袖的六项能力,即领袖性格、理解认同、意义建构、目标愿景、实现愿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MIT通过新生课程、本科实践机会计划、工程实践计划、ELP短期课程、ELP高级课程、工程领袖发展计划、Internship Plus实习项目以及工程领袖实验室等项目,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工程领袖型人才。

三是切实掌握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工具

从以机械化、电气化为特征的传统制造,到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再到以协同化、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今天再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基本路径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竞争热点是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激光制造、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等关键技术与工艺的颠覆性、系统性创新。比如建筑工程领域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共享和交互,带来工程建设领域的颠覆性变革。信息时代的一流工程人才,当需跨学科切实掌握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工具,并将之实际运用于工程领域,有效解决工程问题。

四是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和人文艺术修养

一流工程师应当注重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认知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明瞭历史、文化环境和发展全球观。一流工程师应努力做到八具有,即具有工程伦理、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具有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和慈悲心;具有终生学习的求知欲和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的上进心;具有自觉自省的人生态度;具有执着与变通相宜的健全人格;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认真、对产品负责、对技艺不断磨练、对行业执着坚守、对领域扎实钻研的工匠精神;具有客观理性、明辨是非的价值观,能正确洞悉科技作用。

一流工程师还应加强人文艺术修养,避免成为机器人单向度人。与之相对应,大学应将工程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识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所在,工程人才培养亦莫能外。国外工科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重和学分比例都很高,高到大于专业课,其中尤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为甚。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专门建立了包括艺术、文学、文科三大类的人文项目课程体系,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参加两个知识群的四门课程和另外一个知识群的一门课程。

五是具备大工程观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还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跨学科和对话形式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工程人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制定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比如,巴黎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包括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经济、人文、外语、体育等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主席诺曼?奥古斯丁在《工程教育》一文中指出:工业招聘人员和行政人员总是抱怨,毕业的工程师缺少书面和口头交流技巧,缺少作为团队合作的能力,缺少对业务工作开展的理解,甚至缺乏对与工程项目生死相关的政治过程的基本理解。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善于进行口头或书面(包括写作交流、电子和多媒体交流、图表交流等)的宣讲、解释和说服,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并能发挥领导作用,当是培养一流工程师的题中之义。

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科人才——西南交大的探索与实践

西南交大创建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今年是学校建校1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120周年。120年前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招收了第一批学生。4年之后的1900年这批学生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师,毕业后即在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的率领下,参加了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20年后,中国高铁已成国家名片走向世界。120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引人注目,意味深远。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乃至中国质造的关键时期,打造适应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蕴含工匠精神的工程教育新范式正当其时。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程人才,西南交大做了有益的的探索与实践,择其要可将主要的思考和做法归结为:守匠心,事匠学,尚匠韵,育将才

(一)守匠心:做五有交大人

匠心原本指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我们将此别解具有工匠精神的心灵。如前所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认真,对产品负责,对技艺不断磨练,对行业执着坚守,对领域扎实钻研。工匠精神表现为勤勉敬业、注重细节、坚持专注、技术精湛、精益求精,赋予产品更多内涵和生命力;表现为工于末有高求,求精与极,求美与华,其工虽久,其技虽繁,其境虽艰,其利虽微,而久造福于世;表现为做人朴实、做事踏实、知识厚实、事业坚实。要培养和造就卓越工科人才,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心灵。在交大的语境中,守匠心就要做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五有交大人

(二)事匠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学校把一切改革都围绕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展开,一切资源都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集聚,在教育教学改革、跨学科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活动以及国际化学习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一是建立环环相扣的五课堂五课堂中的第一课堂指传统和现行的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指校内课外,各类文化、文体、科技、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指国内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活动;第四课堂指海外游学、访学、留学等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第五课堂指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等e-learning学习平台。前四个课堂是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e)中的课堂,第五课堂是虚拟空间(Cyber space)上的课堂,这五个课堂共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

二是实现的范式向的范式转变,学校提出了提高效率、解放课堂、激发潜力、研究学习的课堂改革原则并在校内开展实施。三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把实验教学课程植入实验室体系之中,促进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融合。四是充分利用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现场教学、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五是通过跨学科培养目标、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课堂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推进跨学科教育。六是建立起明确而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保障体系。

(三)尚匠韵:贯通STEMA

西南交大老校长茅以升曾说:各生所受之教育,应以知识广阔学力充实为原则,要多加涉猎人文学科,克服学生所受功课为物质所囿,缺乏陶情养性之文化学科教育,胸襟狭隘,不谙人事、经济、行动、机械等之陈弊。他说各生所受之教育,应以指示广阔学力充实为原则,分可不可太细,人文学科应多加涉猎。他进一步指出,工程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有为人才,应具八条:(一)善于思想;(二)善用文字;(三)善于说辞;(四)明于知己;(五)明白环境;(六)知所以然;(七)富于经济思想;(八)品德纯洁,深具服务精神。茅老早年的这些高论极具洞见。2006年美国政府在其国情咨文《美国竞争力计划》(ACI)中提出STEM教育计划,STEM分别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计划近期已被加入了艺术(Arts),并被放在核心位置。

近年来西南交大贯通STEMA,逐渐构建起了交通天下通识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推出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全校范围推广阅读经典活动。此外,学校大力推进书院育人,希望书院的养成教育,能够让工匠精神回归日常。同时,通过书院这个载体,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砥砺攻错畅通无阻,将追求学问、培养品德的过程,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成长的点滴之中。


1391173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