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王莹)这些年,本科生难见教授一面似乎在高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甚者本科毕业了,还不知教授何在。虽然多年来呼吁声不断,成效却也寥寥。似乎教授脱离本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默许。 针对这一现象,1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给出明确规定。《意见》指出,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完善管理办法,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 意见一出,即刻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有媒体直接用“不给本科生上课不能评教授”的标题来解读此次新规。话风虽略显犀利,但却直指多年来高校存在的这一弊病。 教授为何不接触或少接触本科生?教授应不应该给本科生上课?诸如此类的探讨其实多年来一直存在。社会上也存在“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是大材小用”的说法。理由多半是教授承担的科研任务更重,没有太多时间给本科生上课,此外教授的研究方向太高深,带研究生可以,给本科生上课未必合适。凡此云云,教授脱离本科课堂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 然而稍加思辨便可发现,这一说法实难站住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天职,也是分内事。教授这一称谓,是从职称角度丈量、考核教师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削弱或消除教师天职的。因此,教授给学生授课,是由“教师”这一职业性质决定,不应区分本科与否。 此外,听教授讲课,亦是广大本科生的热切期望。大学水平的衡量不在于有多少大楼,而在于有多少大师。学子们千辛万苦历经高考来到大学,所热切期望的,一定不是住进大楼,而是能聆听到大师、名教授的课,从中领略其学识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举手投足间的人格魅力。如果教授们长期藏匿在云端,与本科生们不相往来,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错失了通过大师言传身教来教化、感染、启蒙人生的重要机会。 在这一方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自己的行动做出示范。他以给清华大学大一本科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乐。在他看来,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具有示范作用。在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读本科时的情景时杨振宁曾谈及,“大一的时候国文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我听见了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王力先生的课,他们每位讲的都是他们特别喜爱的方向,讲得非常有意思,这些对于我后来人生的趣味,有很大的影响。” 是的,这就是大师的力量。当青葱年少的本科生与大师相遇,无疑令他们的学识、人生都豁然开朗。在高校教学体系里,本科是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起点。愿今后本科生们除了接受学费上涨外,能更多接收到教授们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