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网在高校高层次人才招聘网站中,综合实力名列前茅,浏览量,点击率排名行业前列!

引才精选:


YXQW~~SA@E9PRIGKWJ0BOL1.png


优秀2.png


新闻

专家呼吁:“高校心理干预亟待转向育人模式”

2016-10-16 20:17:00  作者:admin  已浏览

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新特点,传统被动式心理干预常有局限,专家呼吁:

高校心理干预亟待转向育人模式

  日前,由北京大学和中国残联共同推出的国内首部原创高校心理解压舞台剧《完美旅程》在北大公演,2000余名北大新生共同上了一节前所未有的心理辅导课。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说: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从传统的治疗模式向育人模式转变,这节特别的心理教育课程,是北大朝这一方向探索的新尝试。

  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新特点

  舞台剧《完美旅程》讲述了开学之际,大多数学生充满憧憬地展开精彩生活时,一些学生却陷入了内心的恐惧和纠结:来自西北的高考状元李大龙居然挂了科,家境富裕的星悦却对现状诸多不满……

  这部心理剧中的大部分人物和故事都是根据北大学生心理中心历年诊断的新生典型个案改编整合而成。北大学生心理中心主任刘海骅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筛查,通常会对7%的学生进行追访。相对于常见的焦虑、迷茫、游戏成瘾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出现了更加隐蔽、更加多样等一些新特征。

  北大学生心理中心在工作中曾发现一种罕见的微笑型抑郁案例。具有微笑型抑郁的学生,平时在学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代表,然而,这类学生却会突然产生严重抑郁。

  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征,正在让高校传统医疗式的心理干预手段效用递减。刘海骅说,医疗模式通常是被动的,医生或治疗师往往坐在诊室里面被动地等待来访者求助,而这一方式显然不适合微笑型抑郁这类更加隐蔽、多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核心问题在三观

  在《完美旅程》中,主创们用主角假我展示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管,缺乏自律,学业下降;有的学生从小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应试上,习惯通过外在的评价确立自我价值,进入学校后备感失落和焦虑;有的学生生活从小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不敢尝试新挑战……

  刘海骅说,这些问题行为的核心原因,是学生过于追求外部评价和社会比较上的成功,而缺乏独立自我意志和内在兴趣,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在北大学生心理中心研究团队看来,比较大学生心理干预医疗模式和育人模式,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医疗式的心理干预方式主要从西方引进,在具备很多临床优点的同时,是否完全适合东方文化国家。

  近年来,北大学生心理中心研究团队尝试邀请佛学、道家和儒家学者到校给学生做讲座和论坛。刘海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多独特的作用。佛学中正念的修行、道家中太极的修炼、儒家中致良知的修为,都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找到内在价值,超越假我,消除心理困惑,明确价值取向。

  育人模式打开心理干预新空间

  刘海骅说:育人模式本身就有价值取向,它引导学生探索内在的价值观。

  北大学生心理中心研究团队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模式,育人模式还具有一些鲜明的优势。医疗模式是在问题发生以后进行干预,而育人模式类似于预防医学,它将教育的重心前移,学校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医疗模式是被动的,而育人模式是主动的,教育者可在工作中主动地识别、追踪并对被动的来访者进行干预;医疗模式的干预手段相对单一,而育人模式可以结合艺术教育、体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干预手段;同时,面对当今学生心理问题趋于高发的现状,医疗模式的覆盖率有限,而育人模式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对更多、具有共性问题的学生进行大群体干预。

  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的这台心理减压舞台剧,赢得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个假我是个问题,但看完后,我觉得它不那么可怕了。一名新生说。


1391173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