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招生章程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招聘启事
上海大学陈雨教授团队招聘(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方向)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2025年招聘高层次人才方案
动物研究所进化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组博士后招聘启事
北京电影学院2025年招聘
北京城市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首都师范大学招聘公告
河北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2025年招聘启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聘公告
西安交通大学孟令杰与佘军军团队联合招聘博后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国家优青课题组诚聘博士后
华南师范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团队长期招聘青年英才和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机关工作人员招聘启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25度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公告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博后招聘
浙江工业大学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2025年招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公开招聘公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鹏飞教授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广东省人民医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25年招聘
国际关系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聘启事
香港大学医学院周中军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后
外交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先进软物质自组装结构课题组博士后招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招聘简章
清华大学药学院招聘监管科学方向科研助理、青年学者公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中山大学-天普联合实验室招聘博士后和研发工程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
新南威尔士大学2025年招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
耶鲁大学2025年招收博士后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招聘合同制科研助理/联培学生
美国田纳西大学Dr. Gong Gu招2D materials research Postdoc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2025年招聘
深圳市人民医院医药健康及生物材料科研团队博士后、研究助理及科研秘书招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王峰课题组2025年博士后招聘计划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皮肤科主任、眼科主任公告
山东科技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启事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团队招聘博士后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诚邀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依托申报国家优青(海外)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日前落下帷幕,不少参赛项目引起了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的兴趣,可能会在将来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人才和科研的高地,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如何真正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实现全方位对接?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交出的答卷。
一问前提条件
● 大学办学定位是否明确清晰?
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本以上的大学,不少是研究型高校;二本、三本院校盲目效仿,一窝蜂往综合性大学这条路上挤;应用型高校缺乏发展空间,高水平应用人才严重短缺……求大求全、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千校一面,是高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大学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改变同质化趋势。在这方面,国外经验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的一流高校特色鲜明、风格迥异,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大学,还有如纽约时装学院、美国烹饪学院等专门学院,都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在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引导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分清层次类型,办出特色水平,服务经济社会至关重要。怎样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怎样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高校;怎样建立健全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制度……都是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服务社会,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但我们现在培养的人,往往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从“高”的方面看,当今大学生对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对科学技术创新有些乏力,对社会发展变革缺乏深刻认识。从“低”的方面看,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技能低,工作能力差,小事也做不好。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向应用型发展,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是高等教育需要应对的挑战。
“如果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造就创业本领,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那么未来他们必能成为有批判性思维和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建设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说。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注重实践,加强高校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类型,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比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战略新兴产业、重大民生急需等。
二问科研转化
● 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为何容易“两张皮”?
一边是大量科技成果“睡大觉”,一边是渴望新技术的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如此情形,并不罕见,正折射出当前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高校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实现了转化,才能真正发挥出创新引领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但事实上,很多高校科研在立项时就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选题不够“接地气”、市场定位不明确、考核指标不清晰等,导致项目成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自然也产生不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科研应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高校加大应用技术研究,要把科研重点放在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上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要实现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关键要走好两步:第一步是应用型研究要注重选题的贴近需求;第二步是技术研发出来后,要与产业进行深度的合作研发。
● 怎样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
“从样本到展品,最后成为废品”,对于高校科研成果,这样的说法或许略显夸张,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困境。目前,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却一直处在较低水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在60%至70%左右。
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肠梗阻”,关键在于调整“指挥棒”。长期以来,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以论文论英雄”,重课题、重论文,轻应用、轻转化。在这样的导向下,许多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容易发论文的课题,而并不在意立项能否实现后期转化。加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自然更是没人愿意用心于此。所以,调整科研评价标准,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打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组合拳”:去年,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实施;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在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科技成果收益留归科研单位、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等措施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正在逐步破除。
三问智库建设
● 如何拧干智库发展中的“水分”?
随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推进计划的逐步实施,高校智库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创办《高校智库专刊》和“中国大学智库论坛”、设立首批42个国别和区域的研究培育基地、累计提交咨询报告4万余篇……然而,在喜人的形势之下,高校智库也存在着一些“水分”,真正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还很少。
“看到中央对于智库发展建设的重视之后,似乎在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众多的智库。一些智库评估机构也纷纷兴起,在还没搞清楚智库的战略定位、运行模式、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就开始盲目排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高校智库与一般性大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图一时热闹,混淆了基础研究和政策对策研究之间的区别,把所有高校都变成智库,那将是智库建设的悲剧。”
专家们认为,在智库建设中,百花齐放固然好,但朵朵鲜花还需有特色。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应当有明确的自身定位,警惕乱贴标签、一哄而上、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只有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潜心研究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核心和瓶颈问题,高校智库才能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提供专业客观、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 如何实现“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有效对接?
学者们指出,作为国家“智囊团”,高校智库要想真正为改革和发展凝聚力量,提供高质量的咨政服务,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如何将“智力”优势转化为“治理”效果,实现“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有效对接。要实现这样的对接,首先要厘清高校智库的特点。一方面,智库研究不同于纯学术,不能一味依赖逻辑思辨,纠缠理论学理,而是要“接地气”,牢牢把握中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智库研究不同于商业化项目,必须站在服务国家决策的高度想国家之所想,绝不能成为个别利益集团代言人。
要让政府对高校智库“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创始人王荣华认为,智库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而这种“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靠的是沉下身子、实践调研,然后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最后才能提出具战略性、宏观性与前瞻性的决策建议。